“同样是上清华,发现农村和城市孩子有巨大差距,眼界、格局,有些东西不是努力学习就能赶上”。
视频中的男孩穿着一件红色毛衣,笑容腼腆,但又透露出些不符合他年纪的老成,他便是这一期@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的主人公。
视频讲述了他在清华的求学经历,作为父亲的骄傲考入清华,但不料入学两个月后家庭突逢巨变,沉重打击下,学业一蹶不振,最高时有19个学分的挂科,临界退学标准。而除了生活、学业的压力之外,与周遭同学眼界与格局的差距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这支短视频11月24日发布,第二天便为账号带来超34万新粉,收获点赞超140万,成为了该账号的第一大爆款。而该视频的系列视频也在连带效应下点赞均破万,形成了一个小爆款集合。
@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30天增粉趋势 数据来源:卡思数据
其实素人访谈类内容在抖音已不是什么新颖的内容形式,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却演变出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卡思数据(ID:caasdata6)就为大家整理一二。
从轻量到深度 01 街头采访
代表账号:@拜托啦学妹
街访是最早出现的素人访谈模式之一。
采访者走上街头,随机对街上的行人提问,回答充满了各自不同的三观碰撞,受访者往往能给出超乎寻常的回答,让人直呼“好家伙”。
这类内容篇幅很短,一般由3-5个受访者的回答剪辑而成,后期配合花字、动图和一些简单的特效即可,后期制作无压力。
街访内容极致的反映了大众想法的个性化,总有语出惊人的受访者能给人带来新思考,而视频的讨论度也就这样形成了。如早期的街访类账号@拜托啦学妹,就是凭借几个辛辣访问下路人的爆笑回答一举成名,打造了多支爆款。
而这种账号内容能否出爆款有两点决定因素。
1、抛砖引玉:前期对话题的策划要有一定的内容敏感性
提问的问题必须有一定话题度,这样受访者才更容易延伸,以提供更有爆点的内容素材。这就很考验策划者对舆论风向的认知及把控了。例如:两性关系、社交热点等都是极富争议点的内容,能让受访者更有话聊,观众也更有兴致看。
2、慧眼识珠:擅长在大量的素材中找到闪光点
这体现了两个能力,一是在采访过程中,敏锐捕捉到哪些人是有表达欲的,哪些字里行间中有小故事可以深挖,如何引导受访者深入话题,都是很考验采访人员技巧的。
其次,除了前期努力外,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海量素材中寻找内容爆点,如何通过剪辑制作手段强化表现效果,都可以帮助视频打动观众。例如之前标准的《The Next Episode》+墨镜+烟卷+金项链三件套,成了“口出狂言”后的标配。
在此基础上,街头采访还衍生出了一些更细分的方向。
如地域性账号:以某些地区的特殊视角阐述论点,并结合当地方言,探讨多与本地生活相关的内容,吸引大量当地粉丝关注。
再比如针对某些特定群体:如@歪果仁研究会,通过街访在华外国人,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在中国环境下文化间的碰撞。
当然了街访类内容也并非都是百分百呈现真实的街头采访内容,其中也不乏“暗箱操作”找演员充当路人做表演博眼球的存在。如18年因一句“能够带我吃饭就好了”爆火的成都小甜甜就被指当时已签约经纪公司,背后有公司的推波助澜。
这也让观众对该内容类型的真实度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02 讲述式专访
代表账号:@史别别
接着素人访谈演变到了另一种讲述式内容。
该种类型内容的故事性更强,树立的人物形象也更分满。一集一个人物,或有或无真人出镜,配合实景拍摄,讲述受访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或生活经历,往往能从一段个人经历中反映出某一类人群的生活现状,引发观众共鸣。
@史别别 就是一个典型账号。
“我是史别别,想把我知道的北漂故事分享给你看”。她专注讲述北漂人的故事,其中或心酸苦楚,或热血沸腾,她的账号俨然是一个小型的北京青年奋斗图鉴。
在@史别别的镜头中主人公很少出镜,多是一些空镜和记录生活日常镜头的拼接,视频内容可看性不强,但却强化了故事的可听性,强叙事风格给了观众更完整的听觉体验,更有空闲沉浸下来思考,这也让观众的反馈更加积极,带来了超强互动性。
这类内容相对长的内容时长带来了丰富的前情铺设、内容铺陈及展示的时间,对观众视听观感的刺激更强烈,承载的讨论点也更丰富。观众们会在评论区展开激烈讨论,从房价柴米油盐,到情感生老病死。既有心灵鸡汤,也有当头一棒,评论区才最能体现世间百态。
03 深度访谈
代表账号:@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
而深度访谈则又是素人访谈的一种进阶式演变。
当事人直接坐在镜头前,没有太多运镜处理或影视画面插入,就是一个人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内容输出的方法简单清爽,让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故事本身,更具备倾诉感,令讲述的过程更动人。
这种形式其实也是内容自信的表现,毕竟在这个“看图说话”的时代,用几张图编个故事太容易了,而敢于站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经历,则是给内容的一剂强心针,真实感扑面而来。而且通过叙述者在讲述过程中的表情动作,也更容易引领观众情绪,“感同身受”的情绪蔓延,让每一期节目都是一场心灵之旅。
这也是@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中那个清华学子因为感叹阶 级差异而能引发强烈共鸣的原因。人们敬佩他敢于直面镜头面对自己内心的勇气,同时也在审视自己,是否同样深陷其中,又是否有突出重围的勇气。
争议与认同
在过去的几年中,街访非但没有过时,甚至还涌现出来多个爆款账号,日常街边也总是看到正在采访中的制作组;而专访类账号,也掳获了大批粉丝的关注,月增粉百万都可轻松达成,账号生命力极强。
那么,素人访谈类内容为何会吸引这么多用户关注呢?观众为何如此喜欢听这些素未谋面人的故事呢?
首先,必须要承认,这类内容反映了人类强烈的窥私欲。
与真人秀的火热同理,观众的好奇心会引导他们自发的关注自己喜欢的明星参加真人秀时的表现,能脱离荧幕角色看到明星的生活,大大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而对于素人来说,这种好奇心是需要去激发引导的,从访谈场景布置、视频封面、关键词展示,受访者着装与外表,都是重要的内容吸引点。而在此基础上,素人受访者剖析出暗藏在心底不为人知的故事,内容传达出的这种私密体验也大大刺激了观众。
例如@分手照相馆,一人一段关于感情的往事,各有各的冷暖悲欢,听着是别人的事,讲着讲着好像又成了自己的故事,将百味人生汇聚在了账号的每支故事中。让观众看着上瘾,评论区中很多人着急询问着后续或做出忠告,“所以之后和好了吗?”“这种人,不分手留着过年吗?”
@分手照相馆
其次,这类素人访谈类内容从本质上就是剖析他人与审阅自我的过程,所以一定伴随有争议与认同,这都是观众共情的表现。
受访者面对镜头大胆说出自己的故事,可能是与过去告别的一个仪式,也可能是以自己的经历警惕世人,亦或是单纯勇于面对真我的表现。
但不管是何种心理,都是经历过后的自白,这其中的个人化倾向在面对十万甚至百万观众时一定会迸发出大量不同的声音,其中或认同,或反对;或激烈,或温和。
听着别人故事大骂其犯傻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骂过去的自己;
不屑于对方激进言论的同时也是在告诫自己勿片面偏颇;
想给予身处窘迫中的他一些安慰,又何尝不是因为同样情景下也曾有人对你伸出援手。
这种陌生人间的情感流动与共通,可能就是此类内容吸引关注的又一大原因。
结语
素人访谈类账号作为情感账号的一类分支,创作者应发挥好它能强烈引发观众共情的特点,不管是在标题引导还是内容推进上,摒除标题党博眼球的常用手法,增加社会责任感,用真实情感换以观众的支持才是这类内容得以长线发展的重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作者:张木子